新生兒口腔里長白色米粒狀的東西考慮是奶漬殘留物、馬牙、脂肪粒、鵝口瘡、口腔潰瘍等原因引起,可以通過一般治療、物理治療、應用藥物的方式改善,若出現了嚴重的不適癥狀,應及時就醫治療。
1、奶漬殘留物:
新生兒吃母乳或喝奶粉后,家長沒有及時對口腔進行清理,可能會導致口腔內有殘留的奶漬,出現白點的癥狀,屬于正常現象,不需要進行特殊處理。新生兒喝完奶粉后,家長可以使用清潔的棉簽,輕輕地擦拭新生兒的口腔,能夠將口腔內殘留的奶漬清理掉。
2、馬牙:
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后,會有牙胚在牙板上形成的現象,部分還會逐漸增生成角質化,并出現在牙床黏膜上,使口腔中出現乳黃色或白色的米粒大白點,該現象是因新生兒馬牙引起。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用紗布蘸淡鹽水來擦拭馬牙,能夠起到消炎、抑菌的作用。
3、脂肪粒:
出生的新生兒內分泌及各個系統功能還沒有發育完善,所以身上會出現一些小脂肪顆粒的堆積,從而使口腔內出現白色顆粒,家長可以每天給新生兒補充少量的溫開水,有利于身體代謝,同時還應避免用刺激性物品對口腔進行擦拭或挑刮,以免發生感染。
4、鵝口瘡:
與咽部念珠菌過度增殖有關,新生兒機體免疫力較低,如果平時沒有做好防護工作,可能會受到念珠菌過度增殖,引發感染,使新生兒口腔黏膜內出現白色斑片,并伴有煩躁不安、啼哭等癥狀,可在醫生指導下應用氟康唑氯化鈉注射液、伊曲康唑注射液、維生素C注射液等藥物治療,使用這些藥物后,應保持針孔部位的清潔和干燥。
5、口腔潰瘍:
如果新生兒體內缺乏大量的維生素,可能會影響口腔黏膜的正常修復,從而誘發口腔潰瘍,并在黏膜上呈白色或黃色凹陷樣,需要遵醫囑應用葡萄糖酸鋅口服溶液、口腔潰瘍散、珠黃散等藥物,可以起到止痛、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
治療期間,如果是母乳喂養的新生兒,母親飲食上應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比如辣椒、大蒜、生姜等,以免影響疾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