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面疼可能是由于鞋子不合腳、扁平足、足部外傷、足底筋膜炎、痛風性關節炎等原因引起的。可以通過一般治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手術治療等方法改善。如果腳面疼持續不緩解或伴有紅腫、發熱、活動受限等癥狀,建議及時就醫。
1、鞋子不合腳:
鞋子過緊、過硬或過小,長時間擠壓腳面,影響腳部血液循環,造成局部軟組織損傷,引起疼痛。更換合腳、舒適、有良好支撐和緩沖的鞋子,避免長時間穿著高跟鞋或不合適的鞋子,讓腳部得到充分休息,疼痛通常會逐漸緩解。
2、扁平足:
足弓結構異常,腳底內側縱弓塌陷,行走或站立時腳面受力不均,壓力集中在某些部位,長期可導致腳面疼痛。早期可通過定制矯形鞋墊,分散腳部壓力,加強足部肌肉鍛煉,如用腳趾抓毛巾等動作來改善。若保守治療無效,可在醫生的操作下通過手術重建足弓。
3、足部外傷:
腳面受到撞擊、扭傷等外傷,導致軟組織挫傷,引起疼痛、腫脹、淤血等。可在傷后24小時內進行冷敷,有助于改善疼痛、腫脹的癥狀。之后進行熱敷,有助于淤血消散。
4、足底筋膜炎:
長時間站立、行走或跑步,足底筋膜反復受到牽拉,引起足底筋膜起點處的無菌性炎癥,疼痛可放射至腳面。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布洛芬緩釋膠囊、雙氯芬酸鈉腸溶片、塞來昔布膠囊等非甾體抗炎藥減輕炎癥與疼痛,同時配合足底按摩、拉伸等物理治療,如將網球放在足底滾動按摩,以緩解筋膜緊張。
5、痛風性關節炎:
體內尿酸水平升高,尿酸鹽結晶沉積在腳面關節處,引發關節炎癥反應。急性發作時疼痛劇烈,關節常伴有紅腫熱痛。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秋水仙堿片、別嘌醇片、非布司他片等藥物降低尿酸水平、緩解癥狀。患者日常需嚴格控制飲食,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海鮮、啤酒等。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選擇合適的鞋子,運動前可以進行10~20分鐘的熱身活動,避免足部過度疲勞和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