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為大腸的末段,長約15厘米,其作用主要是促進排便,直腸可吸收少量的水、鹽、葡萄糖和一部分的藥物,也能分泌黏液以利于排便。正常情況下糞便儲存于乙狀結腸內,不排便時直腸內基本無糞,肛管關閉。由于結腸蠕動,糞便下行進入直腸,使直腸壺腹膨脹,引起便意和肛管內括約肌反射性松弛,同時機體自主松弛肛管外括約肌,并增加負壓,使糞便排出體外。
直腸下端是排便反射的主要發生部位,是排便功能中的重要環節,如直腸全部的切除后,即使保留括約肌,因失去排便反射部位,仍可出現大便失禁,只有保留至少5厘米與肛管相連的直腸,才能保持正常的排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