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腳后能正常走路但腳部出現腫脹,通常是軟組織損傷、血液循環不暢、韌帶或肌腱輕微拉傷等導致的。這種情況雖不嚴重影響行走,但仍需妥善處理,以防傷勢加重。
1、軟組織損傷
崴腳可能導致韌帶、肌腱等軟組織受損,即使未影響行走,也會因局部炎癥反應而出現腫脹。此時,適當休息和冰敷可有效減輕癥狀。
2、血液循環不暢
崴腳后,局部血液循環可能受阻,導致水分滯留,形成腫脹。可通過局部冷敷或熱敷來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消腫。
3、韌帶拉傷
韌帶拉傷是崴腳后常見的損傷,多表現為局部腫脹和皮下淤血。治療時可選用活血化瘀及消炎止痛的藥物,如桃仁、丹參,以及非甾體類抗炎藥如布洛芬緩釋膠囊。
4、肌腱拉傷
肌腱拉傷也可能引起腳部腫脹。如情況嚴重,需及時就醫,必要時采取石膏固定治療。
5、藥物治療與休息
除上述藥物外,還可使用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膠劑來緩解疼痛。重要的是,傷后應充分休息,抬高傷肢,減少活動,以避免加重傷勢。
總之,崴腳后能走路但腳腫,應警惕潛在損傷,采取適當措施,及時就醫,以確保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