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仍不清楚。大量研究資料提示遺傳因素、生物學因素和心理社會因素對其發生有明顯影響。
一,遺傳因素研究者發現抑郁癥兒童、青少年患者,一級親屬抑郁癥患病率為正常對照的2倍,提示遺傳因素對本病的影響。
二,神經生化因素,包括5-羥色胺假說、去甲腎上腺素假說、多巴胺假說。
三,神經內分泌功能異常: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下丘腦-垂體生長素軸。
四,神經可塑性研究心境障礙與多種生物學改變有關,其中神經可塑性研究越來越受人關注。神經可塑性或腦可塑性就是指中樞神經系統在形態結構和功能活動上的可修飾性。
五,社會心理因素。應激性生活事件與心境障礙,尤其與抑郁癥的關系更為密切。研究發現人們在經歷一些可能危及生命的生活事件后6個月內,抑郁癥發病危險系數增加6倍,提出生活事件在抑郁癥發生中起促發作用,認為負性生活事件,如喪偶、離婚、婚姻不和諧、失業、嚴重軀體疾病、家庭成員患重病或突然病故均可導致抑郁癥的發生,并指出喪偶是與抑郁癥關系最密切的應激源。經濟狀況差、社會階層低下者也易患本病。女性應激能力低于男性,更易患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