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與津液均是液態物質,均有滋潤和濡養作用,與氣相對而言二者均屬于陰,在生理上相互補充,病理上相互影響。
運行于脈中的血液,滲于脈外便化為有濡潤作用的津液,“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氣之津液,皆上熏于面”(《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當血液不足時可導致津液的病變,如血液瘀結,津液無以滲于脈外,以濡養皮膚肌肉,則肌膚干燥粗糙甚至甲錯,失血過多時,脈外之津液滲人脈中以補償血容量的不足,因之而導致脈外的津液不足,出現口渴、尿少、皮膚干燥等表現。所以中醫有“奪血者無汗”,“衄家不可發汗”,“亡血者不可發汗”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