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診斷領域,全身PET-CT與胃鏡是兩種不同但相輔相成的檢查手段。做了全身PET-CT之后,是否還需做胃鏡,主要取決于患者的具體病情及醫生的診斷需求。
首先,PET-CT即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它能夠提供全身的功能性與代謝性信息,對于腫瘤的早期發現、定位及評估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然而,PET-CT在診斷胃腸道等空腔臟器的病變時,其準確性可能受限。
其次,胃鏡則是一種直接觀察食管、胃及十二指腸內部情況的檢查方法。它不僅可以發現這些部位的炎癥、潰瘍、息肉及腫瘤等病變,還能通過活檢獲取病理組織,為確診提供關鍵依據。
再者,在藥物選擇方面,雖然PET-CT檢查中會使用到如18F-FDG等放射性藥物,但這些藥物主要用于顯像,并非治療用藥。而胃鏡在檢查過程中,若發現病變,有時會直接在鏡下進行治療,如止血、切除息肉等。
綜上所述,全身PET-CT與胃鏡各有優勢,不能相互替代。做完PET-CT后,醫生若懷疑患者胃腸道存在問題,通常會建議進一步做胃鏡檢查。因此,患者應根據醫生建議,積極配合完成必要的檢查,以便更準確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同時,任何醫療決策都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