齦溝是指游離齦與牙面之間的環狀狹小的間隙,其正常深度范圍是0.5-3mm,齦溝深度超過3mm時通常被認為是病理性的,病理性加深的齦溝稱為牙周袋。
齦溝的正常深度范圍是多少
正常的牙齦呈淡紅色,堅韌而有彈性,因缺乏黏膜下層,大部分牙齦直接與骨膜緊密相連,故牙齦不能移動。游離齦是牙齦不與牙體附著的部分,比附著齦稍紅且較光亮,具有清楚的齦緣。
當患者牙齦發炎時,由于結締組織內炎癥浸潤及膠原纖維消失,會使原來質地致密的牙齦變得松軟脆弱,缺乏彈性。有慢性炎癥時,患者牙齦表面上皮增生變厚、膠原纖維增生,會使牙齦表面看起來堅硬肥厚,但牙周袋內壁是有炎癥的,探診會有出血。當牙齦有炎性腫脹或增生時,齦溝可加深達3mm以上,形成假性牙周袋。健康的牙齦在刷牙或探測齦溝時均不引起出血,患牙齦炎時輕觸即出血、探診也出血,所以探診后出血是診斷牙齦有無炎癥的重要客觀指標。
建議患者平時注意口腔衛生,每天早晚刷牙、飯后漱口,以控制牙石和菌斑的形成,還可以使用牙線、牙間隙刷等工具輔助清理口腔食物殘渣。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為你推薦
-
血壓的正常范圍是多少血壓分舒張壓和收縮壓,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成年人的正常血壓正常的血壓范圍是收縮壓在90-140mmHg之間,舒張壓在60-90mmHg。理想血壓小于120/80,達到或超過140/90為高血壓,130/85為高正常血壓或臨界高血壓。在正常范圍內,血壓值有年齡、性別的差異,一般來說,中老年人的血壓比年輕人的高,男性的血壓比女性的要高,例如100/60是年輕女性的理想血壓,110/70是年輕男性的理想血壓,中年男性應該達到120/80,老年人士應該是130/80,服用降壓藥的人士血壓降至120/80為宜。01:25
-
正常顱內壓的范圍是多少正常顱內壓的范圍是80~180mmH2O,如果腰穿測顱內壓明顯升高,多是由于疾病所引起,如顱內感染、顱內腫瘤、腦出血或腦脊液循環障礙,引起顱內壓增高。病人往往伴有頭痛、惡心、嘔吐或伴有其他癥狀,眼科檢查可發現視乳頭水腫的情況。如果顱內壓過低,如顱內壓低于70mmH2O,則可出現低顱壓性頭痛,病人往往在臥位變為站位時可出現明顯頭痛,躺下后頭痛減輕。因此當出現一些相應癥狀時,可以到醫院進行檢查,排除顱內疾病。02:02
-
血糖的正常范圍是多少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在3.9到6.1之間,餐后兩小時的血糖在5.6到7.8之間,所以,正常人的血糖如果落在這個區間內,那么他的血糖可以說是基本正常的。但是有些人的血糖,比如空腹血糖大于等于6.1,同時又小于7.0,這個時候沒有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但是空腹血糖又是比較偏高,這種情況臨床上叫做糖尿病前期,就是空腹葡萄糖調節受損。那么這種情況,他可能是介于正常人與糖尿病之間的一種過渡狀態,這個時候需要通過一些飲食運動的干預,來改善血糖,來預防糖尿病的發生。語音時長 01:14”
-
正常的血糖范圍是多少正常成人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正常范圍是不一樣,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圍在6.1毫摩爾每升以內。而餐后兩小時不能超過7.8毫摩爾每升。妊娠期婦女正常的空腹血糖不能超過5.1毫摩爾每升,一小時血糖不能超過10.0毫摩爾每升,兩小時的血糖不能超過8.5毫摩爾每升。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是空腹血糖大于7.0毫摩爾每升,餐后兩小時大于11.1毫摩爾每升。如果空腹血糖在正常人的6.1到7.0之間,稱為糖耐量減低或者空腹血糖受損。所以說我們在血糖升高的時候,有的時候需要做葡萄糖耐量試驗,以證實我們的診斷。語音時長 01:14”
-
黃疸的正常范圍是多少病情分析:首先,因出生的天數而有所差異。其次,要根據出生胎兒的胎齡來決定:在生后24小時之內,膽紅素值在12毫克以下屬于正常,48小時后,正常范圍則是在15毫克以下,72小時后,18毫克以下為正常。意見建議:孩子的黃疸不超過12,一般都算比較低的水平。但過高就要進行專業降黃疸治療。平時要注意多讓孩子休息,適當補充一點維生素和水分。
-
尿酸的正常范圍是多少尿酸的正常范圍是男性200至416,女性150到357,一般最好控制在420以下。正常人體尿液當中產物主要為尿素,含少量的尿酸,尿酸是嘌呤代謝的終產物。患者平時可以多注意喝水,注意避免高嘌呤的食物,如酒精,海鮮或者大豆類的食物。
-
齦溝的正常深度范圍是多少齦溝,即游離齦與牙面之間的環狀狹小間隙,對于口腔健康而言至關重要。一般來說,齦溝的正常深度范圍在0.5-3毫米之間。首先,了解齦溝的正常深度有助于我們判斷口腔健康狀況。當齦溝深度超過3毫米時,通常被認為是病理性的,這種病理性加深的齦溝被稱為
-
正常的心率范圍是多少正常的心率范圍通常是60~100次/分,如果心率出現了異常,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免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心率是一個基本的生命體征,是指心臟每分鐘搏動的次數,通過對心率進行檢查,還能夠診斷多種疾病,臨床上心率的正常范圍是60~100次/分。如果檢查結果偏高,可能與劇烈運動、情緒激動等生理性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