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瘕指的是因寒凝氣積導致的腹中包塊病癥,通常伴有疼痛或脹滿感。在現代醫學中,它更常被稱為疝氣,指的是體內臟器或組織通過不正常的途徑離開其正常位置,常見于腹股溝、臍周等部位。
疝瘕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人體正氣虛弱、外邪侵襲等,這些因素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臟腑功能失調。患者可能經歷腹痛、腹部腫塊、排尿困難等癥狀,這些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在治療疝瘕方面,中醫藥調理是一種常用方法。例如,白術能健脾胃、固表止汗,適用于脾虛氣滯型疝氣;厚樸具有行氣止痛、化濕和胃的功效,可用于濕熱型疝氣;茯苓則能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常用于治療水濕型疝氣。然而,中藥治療需根據個體情況配伍應用,且應在專業中醫指導下進行。
除了中藥治療外,對于較大的疝塊或伴有嚴重并發癥的患者,手術治療是必要的。現代醫學提供了多種手術方法,如傳統疝修補術、無張力疝修補術以及腹腔鏡下疝修補術等,患者可根據醫生建議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
疝瘕作為一種常見病,其預防同樣重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飲食、適度運動、避免過度勞累等,都有助于降低疝氣的發病率。同時,一旦出現疝氣的癥狀,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