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礙性貧血,又稱再生障礙性貧血,是一種由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的血液疾病。其主要癥狀包括貧血、感染和出血。
1、貧血:貧血癥狀明顯,患者常出現皮膚黏膜蒼白、頭暈、乏力、心悸和氣短。長期貧血者可能伴有神經系統癥狀,如頭痛、耳鳴、失眠等。這些癥狀會隨病情惡化而加劇。
2、感染:由于白細胞減少,患者容易發生各種感染。常見的感染部位有呼吸道、消化道等,且常伴隨發熱,體溫可升至39攝氏度以上,感染難以控制。
3、出血:血小板減少則導致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皮膚黏膜及內臟出血。皮膚出血表現為出血點或瘀斑,而內臟出血可能表現為嘔血、便血等,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針對障礙性貧血的藥物治療主要為雄激素,如司坦唑醇等,可激活殘留的造血干細胞,對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有一定療效。免疫抑制劑,如環孢素等,通常用于年齡較大的患者,以控制病情。造血細胞因子,如促紅細胞生成素等,可促進血細胞生成,改善貧血癥狀。患者還應注意個人衛生,保持環境清潔,以減少與外界的接觸,從而降低感染風險。均衡飲食,攝入富含鐵質和葉酸的食物,有助于預防缺鐵性貧血。定期接受血常規檢查,以及時監測病情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