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膿腫若未得到及時治療與妥善護理,極易發展為肛瘺,這主要歸因于感染的持續擴散、膿腔的難以愈合以及治療不當等多方面因素。
肛周膿腫本身即由肛門周圍組織的細菌感染引起,這些細菌多為腸道內常見菌種,如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當感染未能及時控制,細菌會持續侵蝕周圍組織,導致膿腫范圍擴大,最終可能穿破皮膚或肛管,形成肛瘺。
肛周膿腫形成的膿腔內部環境復雜,既有壞死的組織,又有大量的細菌及其產生的毒素,這些因素都會阻礙膿腔的自然愈合。特別是在膿腔深部,由于缺乏足夠的血液供應,自愈能力更差,容易演變為慢性感染灶,進而發展成肛瘺。
治療方法的選擇也直接影響肛周膿腫的轉歸。若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如僅采用表面清潔、局部涂抹消炎藥膏(如紅霉素軟膏、莫匹羅星軟膏等)等簡單措施,而未進行徹底的膿腔引流或手術清創,往往難以根除感染源,易使膿腫轉化為肛瘺。
患者的個體差異及生活習慣也是影響因素。如免疫力低下、患有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其感染控制難度增加;而長期久坐、飲食辛辣等不良生活習慣,也可能加重肛周感染,促使膿腫向肛瘺轉化。
綜上所述,肛周膿腫演變為肛瘺的原因涉及感染控制、膿腔愈合、治療方法選擇以及患者個體因素等多個層面。因此,在治療肛周膿腫時,應采取綜合措施,以期早期控制感染,避免肛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