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虛和陰虛可以通過臨床表現進行區分。如果身體出現不適,及時就醫。
陰虛和陽虛是中醫理論中的兩個重要概念,分別代表了人體陰陽失衡時的兩種不同狀態。陰虛主要表現為面顴紅赤、唇紅、低熱、午后潮熱、手足心熱、虛煩不安、盜汗、口干,以及舌質光紅少津、脈細數無力等癥狀。陰虛到一定程度,不能制約陽氣,會出現火旺的表現,如煩躁、失眠等。陽虛主要表現為面色蒼白或晦暗、怕冷、手足不溫、出冷汗、精神疲倦、氣息微弱或有浮腫,并伴有舌質胖嫩、邊緣有齒印、苔淡白而潤,脈細微、沉遲或虛大等癥狀。
無論是陰虛還是陽虛,都應注意調整生活方式,保持作息規律,合理飲食,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波動。陰虛患者可適當食用滋陰食物,如百合、川貝、雪梨等;陽虛患者則可適當食用溫補食物,如羊肉、桂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