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隔離癥常伴有反復感染癥狀,并有咯血甚至大咯血,部分患者難與肺癌鑒別,有的患者可合并其他畸形,所以一旦確診應及時手術治療。
葉內型患者如行隔離肺切除,易有并發(fā)癥,所以主張行肺葉切除,但對于位于肺葉表面的葉內型隔離肺卻由于患者年齡小,病程短,病灶所在肺葉繼發(fā)改變不嚴重者,可行病灶切除而不必行肺葉切除術。
葉外型患者可考慮行隔離肺切除,但有的葉外型隔離肺易合并其他畸形存在,所以手術時應全面考慮。
手術治療是目前肺隔離癥的主要治療手段,但缺點是易損傷血管,導致大出血,手術損傷較大,術后恢復較慢,治療費用較高。
介入放射學的發(fā)展為肺隔離癥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徑,通過栓塞迷走供血動脈,切斷血流,使隔離的肺組織缺血、變性、萎縮,炎癥逐漸消散吸收,這種機化消除感染的源頭,避免肺部感染反復發(fā)作。
與傳統(tǒng)手術相比,介入治療是一種安全可替代開胸手術的新型無創(chuàng)型治療方法,但目前介入手術主要局限于新生兒和兒童患者的治療,成人患者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