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通過康復訓練,患者基本上可以恢復到正常人的活動水平,即生活中各種活動都可以做,但取得這樣的效果需要有一定的前提:
第一,導致患者置換髖關節的疾病,不是一些特殊的病。如果患者是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而需要置換髖關節,那么該患者即便在換完關節后,也可能因為這些疾病術前即存在或繼續發展而出現多處關節畸形,部分患者甚至會伴有脊柱畸形,如脊柱前弓、后凸、側彎等。而這些脊柱和關節畸形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人工髖關節的使用,進而讓患者不能恢復到正常人的活動水平。
第二,如果是因為普通的股骨頭壞死、股骨頸骨折等疾病導致的髖關節病變,這些患者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要保證六周內不發生髖關節脫位。一旦發生髖關節脫位,需要進行及時復位、限制活動,如果反復脫位,還需考慮二次翻修等問題,即便之后經過康復訓練,也需要更長的時間恢復才能達到正常人的活動水平。
對于以上兩個前提條件,第一點因為疾病的性質,患者是無法改變,所以無能為力。但對于第二點,患者是有能力做到的。為預防人工髖關節脫位,患者在術后六周之內,雖然坐、站等動作都可以做,但盡量不要坐矮凳子或較矮的沙發,六周之后才可以坐。此外,6周之內不要做蹺二郎腿或者盤腿的動作,每次翻身如果患側在上面時,兩腿之間需要夾枕頭。對于下蹲這個動作,一般建議在術后三個月或半年以后再做,術后六周內尤其不能做。除此之外,患者術后行走的時間也有一定的要求,術后六周之內,患者可以每天早、中、晚三次扶步行器散步慢走,但每次只需走15~20分鐘左右就需要坐下休息,等到術后六周之后,這個時間可延長至每次半小時左右。如果患者每次散步的時間過長,短時間內會增加人工髖關節的壓力,同時容易出現患肢水腫的情況,也會因為活動時間長導致肌肉酸痛,影響術后的恢復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