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形態變化是一個動態演變的過程。心肌缺血后不久電鏡下表現為心肌纖維肌漿腫脹,輕度的線粒體腫脹和糖原減少,是可逆性損傷。
心肌缺血1/2~2小時后心肌纖維發生不可逆性損傷,表現為線粒體明顯腫脹,塉不規則和不定型基質致密物的出現等。梗死后4~12小時內基本無肉眼可見的變化,在光鏡下可見心肌纖維出現凝固性壞死變化,水腫伴有出血,嗜中性粒細胞開始浸潤,染色質凝集在核膜下。18~24個小時梗死灶呈蒼白色,光鏡下梗死邊緣的心肌纖維變長,呈波浪狀和肌漿凝集,梗死的心肌肌漿明顯紅染。24~72小時時梗死灶呈半有污點的蒼白色,有時充血明顯,光鏡下整個心肌纖維凝固性壞死,核消失,橫紋消失,肌漿變成不規則的粗顆粒狀,肌纖維呈條索狀,梗死區域炎癥反應明顯,嗜中性粒細胞浸潤達到高峰。
3~7天梗死灶變軟,呈淡黃色或黃褐色,梗死灶外周出現充血出血帶,光鏡下心肌纖維腫脹,空泡變,胞漿內出現顆粒及不規則橫帶,在梗死灶周邊帶開始出現肉芽組織增生,梗死區開始機化,間質水腫,常見出血。10天時梗死灶凹陷,呈黃色或紅褐色,軟化明顯并可見血管化的邊緣,周圍充血帶更明顯,光鏡下吞噬細胞吞噬作用明顯,在梗死灶邊緣可見有顯著的肉芽組織。幾周到幾個月以后膠原蛋白進行性沉積在梗死灶內,肉芽組織增生并機化形成地圖形白色瘢痕。